之前在幫朋友工作,而最近工作已經完成可以結案收費了,於是今天打電話給朋友要跟他約如何取款,在跟他通電話的過程中,我本來想說:"請問何時方便跟你拿錢",當我要提到"錢"這個字時,覺得有點尷尬、不好意思而猶豫了一下沒有說出來,而說了"請問何時方便跟你拿那個......"來作為代替,彷彿直接跟對方要錢是尷尬/不好意思/無情的。
回頭檢視這個過程中我與金錢的關係,主要是受父母對金錢觀念的影響,在這個事件上媽媽對我的影響更大。
媽媽在金錢上給我的印象是"金錢是她的生命/為了錢她什麼事都可以做/她認為錢是最重要的",從小到大的記憶中父母幾乎都是為了錢而發生爭吵,因此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漸漸形成了對媽媽的金錢觀感到討厭和反感,並且告訴自己絕對不要像媽媽一樣。
而在我的金錢觀的發展過程中,我一直認為媽媽在金錢上的表現是不好的/錯的/負面的,因而當我看到媽媽展現金錢的態度時,會在內心排斥、指責、抱怨、嘲諷、甚至鄙視媽媽的表現。
但是我沒有了解到的是,我主要的人格設計是從父母那邊複製過來的,我主要的金錢觀念也是由父母的表現學來的,並且在成長過程中我從父母的金錢觀選取喜歡的部分來做為我外在金錢人格的表現,而不喜歡的部分就被我壓抑在內在成為了我的隱藏金錢人格。
因此當我告訴自己在金錢觀上絕對不要像媽媽一樣時,我其實一直在把我反對、討厭的部分壓抑進了內在並形成/餵養了隱藏的金錢人格。並且利用這個內在壓抑的/隱藏的金錢人格,如同我所不喜歡的金錢觀,來指責、批判、嘲諷、操控別人,和逃避面對這一部分的自己。
因此,不論我再怎麼想證明我的金錢觀與父母是不一樣的,我都只是在餵養自己的金錢人格,而無法改變我與父母的主要人格設計是相同的事實,所以其實我和父母是透過彼此在金錢上的表現作為一面鏡子在看自己。
現在,金錢人格影響了我在生活中所有有關金錢的表現,就例如只是開口跟朋友要錢也會被觸發不好意思、尷尬的能量反應,而這是我接下來要透過自我寬恕來進一步了解和解構的。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