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 Day 218 - 思念的背後是後悔,Day 219 - 思念的背後是後悔2,Day 220 - 思念的背後是後悔3
我承諾自己當"侄子要求/拜託我留下來陪他"、"侄子問我什麼時候再回家"、"侄子跟我道別"、或者任何與侄子相處的畫面/記憶浮現時,我不被這些記憶/畫面引誘進心智裡不滿意、空虛、悲傷、後悔的能量之中,並將這些畫面/記憶刪除掉。如果我已經被這些記憶/畫面啟動或進入了"思念侄子"的模式時,我停止並回到呼吸,不繼續沉浸在思念中如同沉浸在後悔之中。
我了解到當我在有意識體驗到思念時,其背後在無意識中的源頭是後悔。而我後悔的是當看到在某個情境中存在著分裂、不平等,如同不是對全體生命最好的情況時,我知道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這個情況,而我也知道如果我不做會有什麼後果,但是我卻沒有去做,而因為恐懼而自我妥協、壓抑了自我表達,也默許了情況照著舊的/分裂的/不平等的模式去發展,導致我對於這個情況感到不滿意、空虛、悲傷、後悔。
而在思念侄子的情況之中,我對於和侄子相處時看到他花過多的時間在打電腦/手機遊戲感到不滿意,如同他花過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在心智的虛擬世界中,而花較小的時間和注意力在物質現實世界這裡,我知道我可以找一些有趣的、物質性的活動和侄子一起進行,讓他多在物質現實世界這裡發展/表現,但是我沒有這麼做,而是當侄子要求我陪他玩電腦/手機遊戲時,就勉強的答應他然後沉浸在抗拒的能量中陪著他玩,並且只有對這種情況感到不滿意、空虛、悲傷、後悔。
所以我承諾自己去尋找一些侄子會願意跟我一起參與的、有趣的、物質性的活動,作為侄子除了玩電腦/電動玩具之外,還有另外可以選擇的活動。
我了解到當我投入思念之中,如同投入心智中對於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感到不滿意、空虛、悲傷、後悔時,我只是不斷的在餵養心智中有關後悔相關的心智結構和能量,而我這樣做不並會使過去發生的事情變得圓滿,反而會不斷的將這些心智能量/記憶累積在身體中,並且實體化到未來讓我繼續體驗,而我這麼做只是在自我懲罰、自我虐待、自哀自憐,對自己/侄子/整體生命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唯一利益的只是心智意識系統。
我了解到每當我沒有自我誠實的表達自己,那麼就會實體化後悔在我的心智和生活中讓我體驗,如同我會對於自我欺騙感到後悔。而我了解到沒有自我誠實的表達自己,是我已經根據了自己心智中的人格/性格/記憶/經驗來定義自己了,而被自己的人格/性格/記憶/經驗所控制和影響,同時我害怕失去自我定義,我害怕改變自己,如同我作為心智人格/性格/自我在害怕死亡。
我承諾自己當自己思念或後悔時,去覺察在哪些地方我沒有自我誠實的表達自己/壓抑了自我表達,並透過寫作去深入的了解這個部分我接受和允許了什麼恐懼而沒有作為主導原則來表達自己,導致我覺得這個部份的記憶/體驗是令我不滿意的、空虛的、悲傷的、後悔的。然後透過自我寬恕解構這些部分,並且當往後在重複經驗這一部分的情境/後果時,我作為主導原則在呼吸中主導自己不依照著舊的心智模式去行動/表達,而是實踐我在自我寬恕中給自己的自我修正,讓我可以停止後悔並且真正的改變我的體驗。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Day 220 - 思念的背後是後悔3
接續 Day 218 - 思念的背後是後悔,Day 219 - 思念的背後是後悔2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以"侄子要求/拜託我留下來陪他"、"侄子問我什麼時候再回家"、"侄子跟我道別"、或者任何與侄子相處的畫面/記憶作為觸發點,觸發了我思念侄子的能量體驗,在這股能量體驗中參雜著悲傷、空虛、後悔、不忍心的情緒。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以和侄子分離作為觸發點,而習慣性的進入思念侄子的心智模式/能量之中。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定義和侄子的相處體驗是令我不滿意的、負面的、不好的、錯的,而反抗、排斥、抱怨這樣的體驗,並且沉溺在後續的悲傷、空虛、後悔、不忍心的能量中,而沒有在覺察到我沉浸在心智能量中時,立即停止並且回到呼吸,使自己穩定在物質存在這裡。
在這之中,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當發現了某個情況存在著分裂/不平等,如同不是對全體生命最有利的情況時,我會習慣性的把這個情況定義為錯的/不好的/負面的,然後站在與這個情況對立的立場,去抗拒、排斥、抱怨、逃避、壓抑、忽視這個情況。卻沒有了解到我這樣做仍然是在支持/強化這個情況的存在,仍然只是落入心智的二元性結構之中,而沒有站在與這個情況一體平等的立場,去了解然後停止這個情況,將這個情況裡面存在的分裂、不平等帶回一體平等的物質存在這裡。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將分離/生離死別與令人悲傷的、負面的、不好的連結在一起。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在進入對侄子的思念時,如同開始沉浸在悲傷、空虛、後悔、不忍心的能量中時,有時候會開始回憶和侄子相處時開心的記憶,企圖利用回憶中所喚起的正面能量體驗來逃避悲傷、空虛、後悔、不忍心的負面能量體驗,卻沒有僅僅只是停止參與能量反應而回到呼吸。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藉由和侄子分離後的思念侄子,將內在的後悔、空虛、不滿意、悲傷投射到侄子身上,並因此不斷的強化/餵養我心智中有關後悔、空虛、不滿意、悲傷的整個心智模式和能量,而沒有允許自己看到我正透過每一次的思念,而不斷的在思念的那一刻複製過去的整個模式到未來中,使自己必須要重複的體驗我不想體驗的情況,如同在自我懲罰/自我虐待;同時,我也透過身教、言教在程式化侄子,因為我沉浸在心智能量中和侄子互動,而我所表現的就會是侄子所學到的。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在和侄子互動時,當我用常識看到了侄子過多時間沉浸於電腦/手機遊戲中,如同過多時間/注意力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而較少時間/注意力參與在現實世界,而我了解到那不是對侄子如同我最好的情況時,卻沒有做出實際的行動去引導侄子,例如找一些其他有趣的/物質性的/身體性的活動可以和侄子一起進行,讓侄子可以花多一點的時間/注意力在現實世界這裡,相反的,我卻沉浸在抗拒/不滿意的能量中繼續陪侄子玩電腦/手機遊戲,如同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沉浸在心智能量之中,也接受和允許了侄子沉浸在心智的運作/發展之中,而我明知道我可以做一些改變卻沒去做,而只是對於這種重複出現的情況感到不滿意、傷心、後悔。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以"侄子要求/拜託我留下來陪他"、"侄子問我什麼時候再回家"、"侄子跟我道別"、或者任何與侄子相處的畫面/記憶作為觸發點,觸發了我思念侄子的能量體驗,在這股能量體驗中參雜著悲傷、空虛、後悔、不忍心的情緒。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以和侄子分離作為觸發點,而習慣性的進入思念侄子的心智模式/能量之中。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定義和侄子的相處體驗是令我不滿意的、負面的、不好的、錯的,而反抗、排斥、抱怨這樣的體驗,並且沉溺在後續的悲傷、空虛、後悔、不忍心的能量中,而沒有在覺察到我沉浸在心智能量中時,立即停止並且回到呼吸,使自己穩定在物質存在這裡。
在這之中,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當發現了某個情況存在著分裂/不平等,如同不是對全體生命最有利的情況時,我會習慣性的把這個情況定義為錯的/不好的/負面的,然後站在與這個情況對立的立場,去抗拒、排斥、抱怨、逃避、壓抑、忽視這個情況。卻沒有了解到我這樣做仍然是在支持/強化這個情況的存在,仍然只是落入心智的二元性結構之中,而沒有站在與這個情況一體平等的立場,去了解然後停止這個情況,將這個情況裡面存在的分裂、不平等帶回一體平等的物質存在這裡。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將分離/生離死別與令人悲傷的、負面的、不好的連結在一起。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在進入對侄子的思念時,如同開始沉浸在悲傷、空虛、後悔、不忍心的能量中時,有時候會開始回憶和侄子相處時開心的記憶,企圖利用回憶中所喚起的正面能量體驗來逃避悲傷、空虛、後悔、不忍心的負面能量體驗,卻沒有僅僅只是停止參與能量反應而回到呼吸。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藉由和侄子分離後的思念侄子,將內在的後悔、空虛、不滿意、悲傷投射到侄子身上,並因此不斷的強化/餵養我心智中有關後悔、空虛、不滿意、悲傷的整個心智模式和能量,而沒有允許自己看到我正透過每一次的思念,而不斷的在思念的那一刻複製過去的整個模式到未來中,使自己必須要重複的體驗我不想體驗的情況,如同在自我懲罰/自我虐待;同時,我也透過身教、言教在程式化侄子,因為我沉浸在心智能量中和侄子互動,而我所表現的就會是侄子所學到的。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在和侄子互動時,當我用常識看到了侄子過多時間沉浸於電腦/手機遊戲中,如同過多時間/注意力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而較少時間/注意力參與在現實世界,而我了解到那不是對侄子如同我最好的情況時,卻沒有做出實際的行動去引導侄子,例如找一些其他有趣的/物質性的/身體性的活動可以和侄子一起進行,讓侄子可以花多一點的時間/注意力在現實世界這裡,相反的,我卻沉浸在抗拒/不滿意的能量中繼續陪侄子玩電腦/手機遊戲,如同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沉浸在心智能量之中,也接受和允許了侄子沉浸在心智的運作/發展之中,而我明知道我可以做一些改變卻沒去做,而只是對於這種重複出現的情況感到不滿意、傷心、後悔。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Day 219 - 思念的背後是後悔2
接續 Day 218 - 思念的背後是後悔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沒有看到、了解到當我在體驗到對一個人的思念時,其實我是在體驗後悔,也就是在有意識中當我體驗到思念時,其實在無意識中的起始點是後悔。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沒有看到、了解到當我思念一個人時,這個思念是如何形成的 - 起始點是"後悔","後悔"實體化了像是”洞”般的體驗,然後創造了自己是"不完整/不滿足"的想法、感知、信念,然後創造了"匱乏"的想法、感知、信念,然後實體化了"悲傷"的體驗,在這個悲傷中,我認為/相信自己和這個對象的關係中存在著空虛的、不完整的、不滿足的體驗,並後悔著自己沒有去做些甚麼行動來改變。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被心智中的一個想法/記憶/畫面觸發了自己去思念某個人,並藉由思念某個人,而不斷的參與心智的運作,不斷的餵養/產生有關後悔、空虛、不完整、不滿意、不滿足、悲傷的心智結構和能量。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沉浸在過去/記憶之中,沉浸在和某個人不完整、不滿意體驗的記憶之中,而沒有了解到我現在在這裡,對於過去發生的事我不能再做甚麼了,此時沉浸在思念、不滿意、空虛、悲傷、後悔的能量之中並不能使過去圓滿、完整,反而只是在現在不斷的強化和複製過去的整個模式並且實體化到未來之中罷了。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在經歷某個特定事件時,我根據自己的人格/性格而習慣性的壓抑自我表達,而我知道此刻我正在做什麼,也知道這麼做的後果會是什麼,卻仍然自我妥協/壓抑而沒有做為主導原則來說話或行動,並且對於我在那一刻沒有自我誠實的表達自己感到不滿意、悲傷與後悔。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沒有看到、了解到我會壓抑自我表達,是因為我已經根據了自己的人格/性格/記憶/經驗來定義自己了,而我害怕失去自我定義,我害怕改變自己,如同害怕我作為心智人格/性格/自我的死亡。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躲在後悔的後面隱藏自己,而不願意自我表達,為我自己的體驗負起責任,然後作為主導原則去實際的行動來做一些改變。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認為過去和某人不完整、不滿意、空虛的體驗是錯的/不好的/負面的,而對過去進行自我批判,卻沒有看到我在做的只是根據現在我認為對的/好的/正面的觀點來批判過去,而這個現在我認為對的/好的/正面的觀點仍然只是心智中有限的/分裂的觀點罷了。而不是自我誠實的看看過去如同這裡我接受和允許了什麼才會造成了我不滿意、悲傷、後悔的體驗,然後去進行自我寬恕和做出實際的改變。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沒有看到、了解到當我沉浸在思念某個人或後悔之中時,其實我是在自我懲罰、自我犧牲、自哀自憐,並且只是作為心智意識系統在滿足自我利益而已,而對我自己/對方/整體生命完全沒有任何的幫助。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沒有看到、了解到當我在體驗到對一個人的思念時,其實我是在體驗後悔,也就是在有意識中當我體驗到思念時,其實在無意識中的起始點是後悔。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沒有看到、了解到當我思念一個人時,這個思念是如何形成的 - 起始點是"後悔","後悔"實體化了像是”洞”般的體驗,然後創造了自己是"不完整/不滿足"的想法、感知、信念,然後創造了"匱乏"的想法、感知、信念,然後實體化了"悲傷"的體驗,在這個悲傷中,我認為/相信自己和這個對象的關係中存在著空虛的、不完整的、不滿足的體驗,並後悔著自己沒有去做些甚麼行動來改變。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被心智中的一個想法/記憶/畫面觸發了自己去思念某個人,並藉由思念某個人,而不斷的參與心智的運作,不斷的餵養/產生有關後悔、空虛、不完整、不滿意、不滿足、悲傷的心智結構和能量。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沉浸在過去/記憶之中,沉浸在和某個人不完整、不滿意體驗的記憶之中,而沒有了解到我現在在這裡,對於過去發生的事我不能再做甚麼了,此時沉浸在思念、不滿意、空虛、悲傷、後悔的能量之中並不能使過去圓滿、完整,反而只是在現在不斷的強化和複製過去的整個模式並且實體化到未來之中罷了。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在經歷某個特定事件時,我根據自己的人格/性格而習慣性的壓抑自我表達,而我知道此刻我正在做什麼,也知道這麼做的後果會是什麼,卻仍然自我妥協/壓抑而沒有做為主導原則來說話或行動,並且對於我在那一刻沒有自我誠實的表達自己感到不滿意、悲傷與後悔。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沒有看到、了解到我會壓抑自我表達,是因為我已經根據了自己的人格/性格/記憶/經驗來定義自己了,而我害怕失去自我定義,我害怕改變自己,如同害怕我作為心智人格/性格/自我的死亡。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躲在後悔的後面隱藏自己,而不願意自我表達,為我自己的體驗負起責任,然後作為主導原則去實際的行動來做一些改變。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認為過去和某人不完整、不滿意、空虛的體驗是錯的/不好的/負面的,而對過去進行自我批判,卻沒有看到我在做的只是根據現在我認為對的/好的/正面的觀點來批判過去,而這個現在我認為對的/好的/正面的觀點仍然只是心智中有限的/分裂的觀點罷了。而不是自我誠實的看看過去如同這裡我接受和允許了什麼才會造成了我不滿意、悲傷、後悔的體驗,然後去進行自我寬恕和做出實際的改變。
我寬恕自己接受和允許了自己沒有看到、了解到當我沉浸在思念某個人或後悔之中時,其實我是在自我懲罰、自我犧牲、自哀自憐,並且只是作為心智意識系統在滿足自我利益而已,而對我自己/對方/整體生命完全沒有任何的幫助。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Day 218 - 思念的背後是後悔
在我現在的生活中,有一個讓我偶爾思念的對象 - 我的侄子,雖然我們每個周末都會見面,但每次和他分離後,常常會浮現對他的思念。
最近看了DIP的資料才了解到思念的源頭竟然是後悔!也就是在有意識中當我們體驗到思念時,其實在無意識中的起始點是後悔。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後悔實體化了像是”洞”般的體驗,然後創造了自己是"不完整/不滿足"的想法、感知、信念,然後創造了"匱乏"的想法、感知、信念,然後實體化了"悲傷"的體驗,在這悲傷中,我們認為/相信自己和某個對象的關係是空虛的、不完整的、不滿足的,但事實上,我們體驗到的不是思念某個對象,而是自己的後悔。
這個過程比照到我對侄子的思念,的確是這樣的。例如每周末在和侄子相處時,他就是想要我陪他玩電腦/手機遊戲,而我對他一天到晚只想玩電腦/手機遊戲的情況並不贊同。而雖然我不贊同,但是有時候我因為也不知道有什麼其他活動可以陪他做同時他也願意做的,所以就屈就於他的要求,然後帶著抗拒的情緒陪他玩電腦/手機遊戲。
所以和侄子每周末相處的體驗,是讓我感到不滿意/不完整/空虛的,而每當我思念侄子時,這思念中也包含著我們相處時不滿意/不完整/空虛的體驗的悲傷。
而我沒有看到/了解到在這個過程中,我其實是在面對自己的後悔,後悔我沒有在面臨到不想體驗的情況時,站起來給予這個情況適當的引導 - 例如找一些其他有趣的活動可以和侄子一起進行的,讓這個情況可以改變,不用重複的發生而我只是不斷的允許自己去體驗抗拒、空虛、不完整、不滿意、悲傷的情緒能量,如同不斷的在自我懲罰,然後再將自己體驗到的抗拒、空虛、不完整、不滿意、悲傷投射到侄子身上,陷入整個模式不斷的循環之中。
所以,接下來我將透過自我寬恕來更深入的了解和解構我內在"後悔"的這個部分。
最近看了DIP的資料才了解到思念的源頭竟然是後悔!也就是在有意識中當我們體驗到思念時,其實在無意識中的起始點是後悔。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後悔實體化了像是”洞”般的體驗,然後創造了自己是"不完整/不滿足"的想法、感知、信念,然後創造了"匱乏"的想法、感知、信念,然後實體化了"悲傷"的體驗,在這悲傷中,我們認為/相信自己和某個對象的關係是空虛的、不完整的、不滿足的,但事實上,我們體驗到的不是思念某個對象,而是自己的後悔。
這個過程比照到我對侄子的思念,的確是這樣的。例如每周末在和侄子相處時,他就是想要我陪他玩電腦/手機遊戲,而我對他一天到晚只想玩電腦/手機遊戲的情況並不贊同。而雖然我不贊同,但是有時候我因為也不知道有什麼其他活動可以陪他做同時他也願意做的,所以就屈就於他的要求,然後帶著抗拒的情緒陪他玩電腦/手機遊戲。
所以和侄子每周末相處的體驗,是讓我感到不滿意/不完整/空虛的,而每當我思念侄子時,這思念中也包含著我們相處時不滿意/不完整/空虛的體驗的悲傷。
而我沒有看到/了解到在這個過程中,我其實是在面對自己的後悔,後悔我沒有在面臨到不想體驗的情況時,站起來給予這個情況適當的引導 - 例如找一些其他有趣的活動可以和侄子一起進行的,讓這個情況可以改變,不用重複的發生而我只是不斷的允許自己去體驗抗拒、空虛、不完整、不滿意、悲傷的情緒能量,如同不斷的在自我懲罰,然後再將自己體驗到的抗拒、空虛、不完整、不滿意、悲傷投射到侄子身上,陷入整個模式不斷的循環之中。
所以,接下來我將透過自我寬恕來更深入的了解和解構我內在"後悔"的這個部分。
訂閱:
文章 (Atom)